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作为联创院重点打造的数字中医应用技术与工程研发平台,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家使命明担当”,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壮大中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国家战略力量,服务保障人民健康,既有国家使命的“顶天”,也有产业应用的“立地”。
中心汇聚了全国中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人才,重点开展中医诊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工程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发系列中医药技术装备,建设以中医诊断装备、针灸装备、中药装备、居家健康装备等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基地。
研究方向:
1.智能针灸诊疗单元
针对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诊疗方式,开展硬件装备、软件、人工智能的开发,包括针灸推拿诊疗椅、自动出针器、火罐自动点火器等自动化针灸专用器具;针灸临床教学软件、优势病种实时疗效评价和应用信息交互数据传输等数字化功能模块等。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技术,构建集针灸特色诊断、治疗、评价三为一体的功能化、集成化的成套针灸工作平台。
2.中医虚实辨证优眠管理系统
以中医虚实辨证为核心,围绕睡眠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包括硬件产品的开发、虚实辨证算法模型的建立、平台的搭建等,利用感知/监测、辨识、干预、评估为一体的闭环式睡眠效果评估系统来提供全面的睡眠解决方案。
3.中药煎服指导系统
以传承中药汤剂煎煮技艺为原则,开发用于指导智能化家用中药汤剂煎煮设备的中药用药指导服务软件,建立中药知识数据库,增加对药方的解析和释义,了解处方组方的原理和配伍关系,便于患者理解药方、煎好药、用好药,实现个性化煎煮,更好的发挥汤剂的疗效,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4.康复理疗系统
以中医特色的“五虚五实”辩证体系为诊断、评价系统,开发一整套的智慧康复理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五虚五实诊评体系、远程监控和远程医疗等,为疾病诊断、治疗策略的制定、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和个体化的全流程科学化管理,提高康复理疗系统的综合性能、运营效率,改善患者康复理疗的效果。
5.智能舌象特征分析辅诊关键技术/部件
致力于开放环境下舌象特征智能校正以及中医舌象特征的数字化、量化等方向的研究,包括符合中医学知识的舌象指标体系、舌象数据采集、深度学习算法、舌象特征分析等。按照“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研发基于移动端的智能舌象特征分析辅诊系统和舌诊信息获取关键功能模块,通过应用示范,实现中医舌象标准化、量化、可视化检测和舌象特征的客观量化识别,辅助医生临床诊断。
6.脉诊关键技术/部件
致力于解决如何完整、准确地获取中医脉诊信息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MEMS脉诊传感器阵列,开展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的开发,包括基于超微型高灵敏柔性传感阵列的中医脉诊仪、中医脉象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与智能化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等。通过线上或线下医疗场景,实现基于脉象变化的高血压等重点慢病的风险筛查和中西医辅助诊断,满足用户在居家环境下的日常健康检测需求。
首席科学家(排名不分先后):
石岩: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原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岐黄学者,辽宁省优秀专家、特聘教授、名中医。兼任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指委《中医内科学》联盟理事长、世中联糖尿病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会长。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出版《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等学术专著5部。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各类奖励1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24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李昕欣: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历任两届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所长特别助理。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指导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是传感器和MEMS技术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现任该领域国际顶级会议Transducers委员会亚太区域主席和IEEE MEMS的TPC委员及做大会Plenary报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士兼副秘书长。
杨志敏: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师承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邓铁涛教授、张学文教授。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工作专家组组长。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和传承创新工作,承担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干预装备研究”,为医工交叉开展中医诊疗装备创新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曾获评中国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针灸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经络腧穴研究、临床研究方法和针灸国际化发展等。主持完成国家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等12项,发表论文百余篇,SCI收录5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4部。获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共7次。获首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青年奖,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等职。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协副主席、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医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牵头人,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杨明: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江西省科协副主席、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博导、首席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精油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合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中药设备技术专委会会长,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总负责人。
李灿东: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世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
徐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总工程师,兼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小型压缩机及低温医疗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健康家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在线校准方法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年致力于家电高效直流变频技术、性能测试装置、测量控制自动化标准及大健康场景技术等方向研究,主导撰写《中国家电大健康场景技术发展白皮书》。
刘力: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产业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联合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陈东义:博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移动计算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深圳市智能穿戴产业联盟首席科学家。现任IEEE交互与可穿戴计算与装置委员会的联合主席。1998年在美国多伦多大学,跟随Steve Mann教授开始学习和研究可穿戴计算技术。2002-2005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VU研究中心,在Thad Starner教授实验室做可穿戴计算与AR研究。2010开始担任不来梅大学联合博士生导师。曾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中-德和中-加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10余项,获发明专利约30余项,发表论文约百余篇。
梁志伟:中药学博士生导师,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生导师,执业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访问研究学者。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1986年0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浙江大学生物化学工程系,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学历。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科技课题研究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9项为第一发明人,含具三性批复PCT专利2项并获美国专利准入1项。发表论文共50余篇(EI 收录10篇);出版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专著1部。实现专利及软件著作成果转化的软硬件产品达10项。
汪卫东: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原副院长,心理科与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会长与名誉会长、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原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心理学本土化的临床研究,擅长运用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相关精神和心理疾病,由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系统发展心理学”思想与人格发展理论,研制了《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和《人格倾向量表》,以及可以治疗睡眠障碍、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系统方法、技术与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家庭教育、人才选拔等相关领域。
吕文亮:医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疫病研究所所长。中医温病(感染病)领域知名专家。在方证对应体系指导下运用经方、温病方辨治疑难杂症,对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湿热类疾病,对湿热病证治规律,提出“湿热伏邪”、“湿热致瘀”等学术见解,灵活运用清热化湿与活血通络法,对延缓或阻断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发病进程有明显的疗效。
杨华元: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器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工程分会理事长。主要从事中医工程、诊疗技术与诊疗设备研发、针灸器材标准、针刺手法与效应研究;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工信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国家中医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31项;获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及三等奖4项;主编教材和论著12 部;获国家授权专利22 项;编写教材论著12本;研究制定ISO 国际标准《中医红外仿灸仪ISO 国际标准(ISO 20493)》,国家标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 部分:电针(GB/T 21709.11-2009)》等标准5部。
郑熙坤:资深中医专家,汤液中医传承人,师从汤液大家葛啸风先生,专注《汤液五论》心法和汤液实证中医研究,临证40多年,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独特见解及应用。善用汤液经方治疗急难重病,尤其对肿瘤、心衰、代谢类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作为正藤饮主要发明人之一,郑熙坤在疫情期间先后为北京、西藏、河北、山东和重庆等多地患者进行远程诊疗,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疗效。
程翼宇: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III级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作为第一获奖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作为第二获奖者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作为第三获奖者获2005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胡镜清:二级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长,现任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组长。先后承担973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研究生50余名。先后主持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自然等课题20余项,近5年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著作4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6项。